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爬墻的蟲子》,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這一道理。《爬墻的蟲子》一文寫了兩個人同時觀察一只正在努力爬墻的蟲子,結果得到的啟發卻截然不同。那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 人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往往由于生活空間所限,人們對于一些認識都是片面的、甚至是負面的,人們看不到一些東西,就像看不到遙遠的宇宙一樣,所見的只是一個概念、一個心中的意象。對于我們所處的境地,我們也同樣是熟稔而陌生的,熟稔是因為交往和接觸,陌生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跳出這個圈子來真正認識它。一旦當我們以更廣遠的視角來審視它的時候,會發覺它是那么地幼稚可笑,或者也可能是偉大崇高。 人所不能認識的確乎還有一樣,不是別的,就是自己。人對自己的認識可謂少矣,在鏡子里我們看到的是反像,在照片里我們看到的是虛像,在耳朵里我們聽到的是內耳的聲音,在內心里我們看到的是靈魂的印象。人的真實影像存在于別人的眼里,存在于別人的評價中。我們常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即可以從別人的看法中看到自己,就像在水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一樣。而且這個影子是一個完整的鮮活的人,是別人眼中的真實。 而人自己呢?幾乎不能看清自己,因為自己就是自己,成為不了別人,自己的任何言行只代表自己,只為自己而行動,只聽從自己大腦的指揮,自己看不到別人眼中的自己。自己就是那座“山”。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爬墻的蟲子》,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這一道理。
《爬墻的蟲子》一文寫了兩個人同時觀察一只正在努力爬墻的蟲子,結果得到的啟發卻截然不同。第一個人從中知道了遇到挫折不能氣餒,要堅持下去才能成功。第二個人明白了失敗后不能只知蠻干,要總結教訓,才能實現理想。第三個人問智者誰對誰錯,智者的回答是:他們都十分棒!
是啊,我們對于身邊發生的事,見到的每一個事物,不是都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價。我突然想到了太陽和月亮。一個白天放射光芒,一個夜晚投灑清輝, 雖然兩者帶給我們的效果截然不同,但他們都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我們,所以他們沒有誰是誰非。想著想著,我不禁想到了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一次我與同桌一直在爭論該如何正確使用壓歲錢,他說存在銀行里最好,我則一直堅定地認為該用來買課外書或學習用品才是正確的。結果,我倆爭得面紅耳赤,還是互不相讓。后來旁邊走過的一位同學告訴我們:“你們何不把錢先買書或學習用品,然后再把剩下的錢存入銀行,這樣不是兩全其美了嗎?”當時,我們聽了頓時傻了。
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他們的答案都是以自己的眼光來評判的。但如果要領略山頂的無限風光,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為了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我們得做個有主見的人,自己登頂欣賞。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被一條河擋住了去路,牛伯伯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蹚過去。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伙伴呢!于是小馬回去問媽媽。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小馬下了河,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人其實有時并不都比小馬聰明,往往也會被云海般的信息淹沒,不自覺地走上盲從之路。在當今的社會,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要會動腦筋,才能應對這個新生的時代。
魯迅先生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如果都不走,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還有婦孺皆知的愛迪生,當他試想把人的聲音留下來,大部分人甚至他的親人也會認為他一定是瘋了。要把聲音留下來?怎么可能!直到最后,留聲機問世,人們才相信這個事實。當留聲機問世后,指不定有多少人懊悔不已,捶胸頓足地罵自己怎么沒有早點將它研究出來呢!不過,我想,即使給他們一百年的時間,他們也不會研究出來,因為他們總是不相信自己。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自從老師解讀完了這段話后,我便想到了很多東西。現在想想,仍舊意猶未盡。憑心而論,在現在的社會里,能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些看似無聊實則幸福無比的事情呢?面對燈紅酒綠的世界,依舊可以保持自己的本心的,能有幾何?有的人,可能會看得很膚淺,認為這無非是帶著一些人出去春游罷了,做了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無需大驚小怪;有的人,則會更進一步,往里面分析,認為這并不是無聊,而是一個過程,陶冶情操的過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重點不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是前面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何以見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一個人也是可以做到的,為什么還要“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呢?如果說古人出門的時候喜歡帶一些隨從,撇去“童子”不談,這“冠者”是什么意思?知己甚少,寧缺毋濫。我認為,曾皙所帶的冠者,并不是去大街上隨便拉幾個人一起出游,而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每無聊之時,我就會叫上我的好朋友葉子,然后一起騎車出去。至于路線么,一以貫之的,但是并沒有因為這個而感覺無聊,也沒抱怨過。每次我們聊天總是談天說地。若是人少,也會嚎那么幾嗓子。
不從實際出發不自量力不要盲目模仿敢于實踐見賢思齊勇于學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