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月三的作文?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以其豐富的民歌文化著稱,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慶祝這個節日,有的地方慶祝活動會持續二三天。歌節通常在峒場坡地舉行,人們用竹子和布匹搭建歌棚,迎接來自外村的歌手。參加者主要是未婚的男女青年,那么,廣西三月三的作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廣西三月三(一)
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以其豐富的民歌文化著稱,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慶祝這個節日,有的地方慶祝活動會持續二三天。歌節通常在峒場坡地舉行,人們用竹子和布匹搭建歌棚,迎接來自外村的歌手。參加者主要是未婚的男女青年,而老人和小孩則作為觀眾來享受節日的樂趣。在歌圩場的四周,攤販云集,形成熱鬧的市場。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地都是著名的歌圩場所。在這一天,人們通過賽歌、對歌來娛樂,男女青年通過互贈信物來表達情感。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廣西三月三(二)
壯族的節日充滿了奇風異彩,多數是以村寨或家庭為中心的。其中,最為廣泛交際、規模跨州過縣、能夠牽動所有人的節慶,就數三月三的歌墟了。壯族人以能歌善舞著稱,他們通過歌曲來講述故事、表達情感、發泄情緒,這種以歌會友、賽歌選賢能、以歌傳情擇偶、賽歌擇婿的風俗逐漸形成了“歌墟”這種以歌為主的節日盛會。每到農歷三月初三,壯鄉處處成了歌的海洋。人們盛裝打扮,帶著節前準備的五色糯米飯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賜予歌才。
【篇一】壯族三月三的風俗作文400字
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亦稱為“歌圩節”。這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一堂,共慶這個盛大的節日。歌圩是壯族人民的歡聚之地,也被稱為“窩埠坡”和“雙龍洞”,是節日活動的中心。
在這個節日里,參與者可達數千人,甚至上萬人。現場熱鬧非凡,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構建了一個純粹的歌的世界。歌圩上搭建彩棚,擺放歌臺,還有拋彩球的環節,所有活動都充滿了樂趣和喜慶。
男女青年成群結隊,相互對唱山歌。男青年通常先唱“游覽歌”,以觀察和選擇合適的對手。當遇到心儀的對象時,他們會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如果得到女方的同意,他們就會相互了解,并唱起“愛慕歌”和“交情歌”。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們用彩蛋碰觸姑娘們的彩蛋,這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另一種方式。
除了對歌和碰蛋,歌圩上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和武術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整個山鄉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
【篇二】壯族三月三的風俗作文400字
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又被稱為歌圩節,是壯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不僅是唱歌跳舞的場合,還是青年男女相互認識、表達愛意的平臺。
壯家人慶祝三月三,這個節日源于他們所處的低海拔地區,氣候炎熱,而農歷三月的春耕時節,正是風和日麗、氣候宜人的時候。村民們會趁這個機會舉行聚會,唱山歌、撐竹筏、潑水嬉戲,享受節日的熱鬧。關于三月三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富有的壯家人員外,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已嫁給了富有的人家,只有小女兒麗妹還未出嫁。麗妹聰明伶俐,能詩善歌,經常幫助窮人。雖然有很多人追求她,但她都拒絕了。她早已心有所屬,那就是村里的貧窮青年阿強。阿強雖然家境貧寒,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也很有才華。他們兩人相愛了。然而,員外夫婦不同意他們的婚事。麗妹決定與阿強私奔,但被員外的家丁抓回。麗妹絕望之下,選擇了自殺。阿強得知后,也選擇了自殺。他們的故事發生在農歷三月三。村民們為他們感到悲傷,用山歌來歌頌他們的愛情。從那時起,每年三月三,人們都會蒸糯米飯,帶上食物,去為他們掃墓,同時唱歌慶祝,形成了壯鄉的傳統節日。
【篇一】壯鄉的水土孕育了獨特的壯族文化,“三月三”歌節便是其中最絢爛的一朵奇葩。每到這個時節,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都會身著節日盛裝,匯聚一堂,參與的群眾可達數千人,甚至上萬人,讓整個壯鄉成為歌聲的海洋。“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對歌更是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被稱為“歌圩”或“歌節”。在壯語中,“窩墩”和“窩巖”是歌圩的別稱,意味著人們可以在野外自由地歡聚娛樂。關于歌圩的起源,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從前,有一位擅長歌唱的壯族老藝人,他的女兒也繼承了他的音樂天賦。為了挑選一位歌藝出眾的女婿,老藝人舉辦了一場賽歌會。從此,定期舉行的歌圩活動便流傳了下來。古代文獻中,對歌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提及,壯族人民在歌圩上“迭相歌和,含情凄婉”,他們的歌聲充滿了情感,且每一首歌都是即興創作,獨具匠心。明代時,歌圩已發展成為在固定地點舉行的盛會。壯族歌圩規模大小不一,各地習俗也有所不同,但最為隆重的當屬農歷三月三。屆時,人們搭建彩棚,布置歌臺,通過拋彩球和選偶的方式,展現了獨特的風情。
【篇二】我成長的故鄉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這里是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故鄉保留了許多傳統習俗,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三月三”歌圩節。
三月三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以下是我為大家準備的三月三主題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作文一:壯族的三月三**
我的家鄉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這里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我想向大家介紹的是我們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被認為是皇帝的誕辰,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自魏晉以來,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并一直延續至今。
壯族的三月三是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也被稱為歌仙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做五色糯米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也會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可達數萬人。我們會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在三月三來掃墓,通常會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壯歌”,是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的狩獵吶喊。真正意義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我們壯族以“善歌”著稱,有“歌海”盛譽。
以上就是廣西三月三的作文的全部內容,”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記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者。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